Month: April 2021

癌症病人接受新冠肺炎疫苗的考虑

【肿瘤科医生分享】大家近来茶余饭后的话题都是要不要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由于新冠肺炎疫苗的发展时间较短,在不少人心中都存在一些信心问题,尤其是担心会有一些副作用。然而癌症病人是一群特殊人群,不少人在进行免疫治疗,化疗和电疗等会影响个体的免疫力。而且在新冠疫苗研发的过程中招募的志愿受试者是不包括癌症病人,故此在香港,这群特殊人群中还未有充分的数据去建议到底要不要接受新冠肺炎疫苗。 美国国家癌症信息网(NCCN)数天前出版了关于这方面的指南,建议非血液癌症病人接受癌症相关治疗包括化疗、电疗、标靶治疗和免疫治疗,都应该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注射(mRNA或腺病毒载体疫苗)。已知的事实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透过疫苗接种而产生的抗体有机会是少于免疫力健全的人士。而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病人,特别是进行化疗,正好是免疫力低下的群体,故此推测疫苗的效果可能不如其他正常人理想,但反过来说现在还没有报导癌症病人接受新冠疫苗后的副作用有所加强。至于应该在什么时候注射疫苗,NCCN指南指出因为有太多不同的化疗组合,而每种组合所导致的免疫功能降低时段都稍有不同,不能从一个指南中涵括了所有的治疗情况,所以没有提出应该在什么时候接受疫苗注射。 有香港内科肿瘤专科吴医生就个人意见认为,香港现时新冠肺炎疫情相比起欧美国家并没有那么严峻,因此外国的指引未必完全适合香港情况,所以还是看利益和潜在坏处去衡量(Risk vs Benefit),如果病人有相对较高感染风险,例如要经常进出医院接受治疗,又或者照顾者或同住家人有较高感染风险,那就可以考虑接受疫苗。至于接种的时间,应尽量避免在免疫功能最低的时候接种,一般而言在化疗后第9至12日是免疫功能最低的时候。由于每位病人所接受的抗癌治疗都不尽相同,所以应跟自己的肿瘤科医生先去商讨应不应接受疫苗注射。 NCCN指南: https://www.nccn.org/covid-19/pdf/COVID-19_Vaccination_Guidance_V2.0.pdf 资料来源:网路资讯,仅供参考

外科手术

早期癌症若能以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根治机会将大大提高。外科医生会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例如是否靠近主要血管)及患者的健康状况(例如麻醉风险、手术后会否严重影响身体机能等),从而决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手术。 近年,外科手术的进步,由传统的剖腹手术发展至腹腔镜或机械臂辅助手术(又称「微创手术」)可见一斑。顾名思义,「微创手术」减低了手术的创伤性,同时减少患者在手术中失血和发生并发症的机会,伤口小,术后复原更快,患者住院的时间也得以缩短。 部分患者需于手术后接受辅助性治疗,包括化疗及/或放射治疗,藉此巩固疗效,减低复发机会。这是由于癌细胞有机会在手术前已经由淋巴系统或血液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这些极微量的癌细胞是肉眼看不见并处于休眠状态潜伏体内,假以时日再度活跃起来且不受控制地生长,于是便出现复发的情况。术后辅助性治疗就是为了进一步歼灭残留于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将复发机会减至最低。 除以根治为目标外,有时候外科手术也被用作控制症状及减轻患者痛苦的方法,例如处理由肿瘤引起的脊髓压迫或肠道阻塞等症状。  (资料来源:网上资讯,仅供参考)

放射治疗 (电疗)

放射治疗大致分为体外放射治疗和体内放射治疗两种,前者乃利用直线加速器产生之高能量放射线来破坏癌细胞的DNA,使其失去分裂、生长和扩散的能力。每次治疗需时约5至30分钟,像照 X光和计算机扫描一样,患者不会感到痛楚。患者离开放射治疗室后,身上不会带有任何辐射,故不必担心接受放射治疗后会影响身边人的健康。 放射治疗属局部治疗,可作为根治性治疗,如鼻咽癌、前列腺癌、子宫颈癌等,能单独用放射治疗治愈;放射治疗也可用于手术前缩小肿瘤或手术后巩固疗效。另外,放射治疗可作纾缓治疗,减轻患者的不适或痛楚(例如因癌细胞出现骨转移所引起的骨痛)。当然,接受放射治疗期间或会同时破坏正常细胞,视乎治疗位置及剂量,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包括: (i) 疲倦:接受放射治疗期间,身体会消耗部分能量来修复正常组织的损伤,这个过程会使患者感到疲倦。只要患者多休息及补充营养,一般都能改善疲倦的情况。 (ii) 皮肤反应:接受放射治疗的部位,视乎剂量,皮肤可能会泛红、发痒及颜色变深。随后,皮肤可能变得干燥,甚至脱皮和疼痛。患者应注意防晒及使用放射治疗专用的润肤膏来保护皮肤。 (iii) 血球数量下降:若放射治疗牵涉大范围的骨骼,治疗期间可能导致白血球或血小板数目减少。白血球的功能是帮助身体抵抗细菌感染,血小板的功能则是帮助凝血。如果血液检查发现白血球或血小板数目太少,会暂时停止治疗,待白血球或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治疗。建议患者多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需要时可饮用癌症病人专用的免疫营养配方饮品,有助提升血球数目。 (iv) 口腔反应:头颈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会增加蛀牙的机会,因此在疗程开始前应先看牙医检查牙齿。此外,这类患者在疗程期间较易患上口腔黏膜炎,故应注意口腔卫生。要减轻口腔黏膜炎,可使用盐水或医生处方的漱口水漱口、使用软毛牙刷及进食较软和容易吞咽的食物。 (v) 肠胃反应:若放射治疗范围涉及胃部,会引起胃痛。而腹部和盆腔部位的放射治疗会引起恶心、恶吐,腹泻等副作用,但通常不会太严重,医生可处方药物舒缓这些副作用。 科技日新月异,放射治疗的方法及直线加速器不断改良,例如目前有「影像导航」、「立体定位」、「螺旋电疗」、「速弧系统」和「数码导航刀(Cyberknife) 」等等,均能更精准地照射患处,减低对其他正常组织的伤害。其实,大部分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属暂时性,完成治疗后会渐渐消失,故患者不必过于忧虑。 (资料来源:网上资讯,仅供参考)

化学治疗 (化疗)

化疗乃利用抗癌药物破坏癌细胞并使其凋亡。由于化疗药物主要针对迅速生长及分裂的细胞,因此在摧毁癌细胞的同时,亦有机会破坏生长速度快的正常细胞,例如骨髓、毛囊细胞、口腔及肠胃黏膜细胞等,造成以下常见的副作用: (i) 脱发:部分化疗药物会影响毛囊,引起不同程度的脱发。脱发属暂时性,疗程结束后, 毛发便会重新长出。建议患者可使用质地柔软和透气的头巾或帽子,亦可配戴假发。 (ii) 恶心呕吐:现时使用的化疗药物,出现恶心呕吐的副作用已愈来愈少,并且可透过医生处方的特效止呕药予以控制。此外,患者应少吃多餐,避免进食煎炸、油腻、胀气和刺激性的食物,需要时可饮用为癌症病人专用的免疫营养配方饮品补充身体所需之养份。 (iii) 白血球减少:化疗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白血球数量减少。当白血球数目偏低时,患者的扺抗力便会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患者在接受化疗期间,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进食隔夜及未经煮熟的食物,并尽量少到人烟稠密的地方。另外,患者要注意营养,多摄取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使白血球数量回升。医生亦可根据个别患者的需要为其注射升白血球针以策安全。 (iv) 血小板减少:某些化疗药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副作用,因而限制了用药的剂量。血小板数目减少,最明显的后果是增加出血的风险。临床征状包括容易出现瘀伤、瘀斑、紫癜、牙肉出血和月经过多。要防止或尽量减少有中度至高风险的病人出血,建议做法如下:1.避免肌肉注射;2.避免创伤;3.减少活动;4.避免使用会改变血小板功能或凝血功能的药物;5.宜用电须刨剃须。 (v) 肠胃反应:化疗药物可影响肠道黏膜细胞,引起肠胃不适,当中最常见的是胃痛、腹泻或便秘。如出现腹泻,患者应减少摄取奶类、高纤维和肥腻的食物,需要时医生会处方止泻药。如出现便秘情况,则应多摄取水份和膳食纤维,同时保持适量运动。如情况持续,应尽快求医。至于胃痛方面,医生可处方胃药缓解不适。 (vi) 口腔溃疡:化疗药物或会破坏口腔黏膜,引起溃疡及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炎,患者会感到口腔疼痛和吞咽困难。患者应选择温度合宜、柔软和易于吞咽的食物,同时需注意口腔卫生,勤用生理盐水或医生处方之漱口水漱口。倘情况严重影响患者进食及营养摄取,必须寻求医护人员的意见和帮助。 不少人对化疗存在根深蒂固的误解,认为化疗是洪水猛兽,副作用严重,因此尚未开始治疗便十分抗拒。事实上,近年化疗药物不断改良,副作用已愈来愈少,加上现时有不少药物可预防或处理化疗所引起的副作用,故患者实在无需过虑,被自己固有的错误观念吓倒。只要保持正面的情绪,积极面对治疗,与医生坦诚沟通,化疗并不可怕。  (资料来源:网上资讯,仅供参考)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全球肿瘤界热议的话题,而且正在不少先进国家开始使用。要了解免疫治疗,必先了解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制造白血球来对付不同外来入侵例如细菌,病毒等,而肿瘤细胞亦被视为是外敌的一种。当少量肿瘤细胞出现时,身体多数能自行清除,但若数量增多,或肿瘤巧妙地「掩饰」自己的身份,肿瘤便有机会避过免疫系统的侦测,继续发展成癌症。 肿瘤为何可以避开免疫系统呢?原来,肿瘤会分泌 PD-L1、CTLA-4等蛋白,它会「欺骗」免疫系统,逃避侦测。研究人员针对这一点,以药物抑制 PD-L1、CTLA-4,令免疫系统可回复攻击肿瘤的功能。 目前,医学界已有多个大型研究证实免疫治疗的成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及欧盟均已批准应用于皮肤黑色素瘤、肺癌 (包括肺腺癌及鳞状细胞癌) 及肾癌等。黑色素瘤过往极为棘手,但研究显示,末期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四分一到五分一病人存活期可长达10年,是重大的突破。至于免疫治疗可否应用于其他肿瘤,仍有待第三期的临床研究结果。 免疫治疗以静脉滴注进行,一般情况下,疗程每隔2至3周一次,每次注射时间约30至60分钟。患者可选择于肿瘤科专科诊所或医院内接受治疗,并定期覆诊。疗程进行期间,医生会密切监察患者的身体情况,藉此调配合适的注射剂量。部分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可能会出现轻微副作用,例如疲累,但在罕有情况下,会引致严重肺炎和肠炎等。 相比香港的免疫疗法,近年中国内地流行采用的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激活的杀手细胞」—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在医学上明显跟香港有别。 CIK 免疫疗法有一定风险,严重甚至会致命。由于需要从患者体内抽取白血球细胞作培植之用,当中的消毒过程非常重要,故此实验室的规格十分严谨,否则会令患者感染细菌。过往,香港便曾有美容中心因实验室感染而导致患者死亡的个案。另一方面,此方法是否可真的培养出针对癌症的杀手细胞仍然存疑。更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未有任何严谨的「临床第三期」研究証实CIK疗法有治癌的效果。  (资料来源:网上资讯,仅供参考)

标靶药物治疗

标靶药物的出现为癌症的治疗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标靶药物的机理是针对与肿瘤生长相关的「靶点」来抑制其生长,这些「靶点」包括:与肿瘤生长相关的受体、基因或讯息传递路径以及肿瘤血管增生因子等。 标靶药物的好处是「杀错良民」的情况大减,它能直接定点阻截癌细胞的生长,作用精准,大大减低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副作用亦较传统化疗为轻,患者对治疗的耐受程度提高,因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标靶药物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抗肿瘤血管增生-例如用以治疗结直肠癌的单株抗体,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从而抑制血管增生,使肿瘤无法获得生长所需之养分而萎缩及凋亡; 2. 阻断肿瘤细胞内讯息传递-例如用以治疗EGFR 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腺癌的酪胺酸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简称TKI,透过阻断肿瘤细胞讯息传递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及 3. 针对癌细胞表面受体-例如针对HER2 型增生乳癌的标靶药物或对付大肠癌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抑制剂。 标靶药物分为静脉滴注及口服两种,视乎个别病情可单独使用或结合化疗药物获得最佳疗效。标靶药物的诞生,使某些癌症由不治之症变成可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得以保持一定的生活质素并存活较长的时间。然而,标靶药物并非适合所有癌症患者,需因应癌细胞的基因特质施用;同时,标靶药物亦非全无副作用,详情请向主诊医生了解。 (资料来源:网络资讯,仅供参考)